close

果漾迷離的青春迴旋曲─訪《亂青春》導演李啟源.jpg 文/李昭陽  引用自破週報

「那一天在東京影展放映後,一位日本婦女眼眶濕潤,拉著我的手對我說:『你拍出了我的青春』。」《亂青春》(Beautiful Crazy)導演李啟源娓娓道來他的新作在異鄉引起的共鳴。所謂青春無敵,令人再三回味,新銳導演們總喜歡捕捉這段令人著迷的生命光景。李啟源表示:「青春期是非常特別的階段,是一個反動、紛擾、非正常的狀態......」透過《亂青春》,李啟源希望呈現青春的時間、記憶與愛。

李啟源認為,時間與記憶是流動的,所以運用詩意的敘述與流轉的影像風格來塑造青春的共通記憶,是再恰當也不過了。即便時序年代的差異,青春時期的情感、互動以及共同成長的經驗仍在記憶裡。然而以男性導演的角度企圖刻劃青春女子之間的細膩情感,難道不是件困難事嗎?李啟源認為女女之間的互為觀察或許見慣不慣,但男女之間的觀察,會迸發出一些「難以理解」的問號,這些問號生發出的感受是更為深刻的。他是在教授北藝大的導演課時認識劇中的這幾位女生,對於她們的互動感到十分有趣。透過記憶不斷迴旋的片語,李啟源的《亂青春》以獨特的電影語言和敘述方法,譜出一部可以朗誦、回憶的電影。

交會的兩條線:電影路與父子情

政治大學心理系畢業的李啟源,在美國攻讀心理系博士學位時,毅然轉念電影製作。對於這個突然的決定,李啟源表示他的父親有三年時間沒跟他說話。李啟源接著強調,父親沒有說話並不表示已經沒有那份愛了,往往是因為不懂得如何和子女溝通。這個「父子溝通障礙」的情節也因此成為李啟源創作常採用的題材。

李啟源表示,小時候家就住在西門町,父親也經常會帶他去看電影,因此培養了他對電影的熱愛,只是當時在台灣唸書時,並沒有比較專門的電影科系去就讀。而從心理系轉念電影,並不代表他對心理學失去興趣,其實電影情節的鋪陳往往與心理表現有極大關係。

李啟源也提到,他特別喜愛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,如高達和楚浮都是他景仰的導演。尤其是高達一直在創造新的電影語言,呈現非日常生活的觀看方式,他覺得這需要過人的勇氣。從李啟源一次又一次對風格與電影語言的嘗試,不難看出他對高達的崇敬。

目前李啟源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助理教授,他的文字作品曾獲中外文學詩獎、時報文學獎、聯合報文學獎肯定,電影劇本《牆眼》、《少女殺人日記》獲新聞局優良劇本獎。他執導的首部劇情片《颱風紀念日》(1997)即獲得休士頓國際影展新導演銀座獎,2005年完成劇情片《巧克力重擊》,2008年除了劇情長片《亂青春》,還有《台北異想》之一的短片《煙》。

擅用跨國資源,編織亂青春

一部好作品的生成,除了導演的功力,演員魅力、攝影、聲音、音樂的配合等等,每個環節都相當重要。台灣缺乏良好的電影工業,很多時候都與香港或日本的技術人員合作,但在彼此不熟悉,溝通不良的情況下,就算擁有高超的技術,拼湊出來的作品也只是差強人意。這次李啟源的《亂青春》,由荷籍攝影師李奧納多‧瑞特‧亨瑞奇擔任攝影,日本音樂大師半野喜弘配樂,總算合作出一部較完整的作品。

李啟源表示,當初在找攝影師時,他希望能拍出「流動」的影像,因為時間、記憶的意象是流動的,後來在一位美國朋友的介紹下,他看了亨瑞奇的紀錄片《月亮的形狀》,他赫然發現這就是他在尋找的影像風格,於是便與亨瑞奇談妥這部片的拍攝計畫。亨瑞奇獨創「單攝電影技法」(Singleshot cinema),以獨特的影像構圖,拍攝出行雲流水的風格化影像。至於和日本音樂大師半野喜弘的合作,是透過侯孝賢剪接師廖慶松的推薦,當時半野喜弘正在法國,看了影片之後表示很感興趣,也願意跨刀合作。

《亂青春》參加了東京影展及德國曼漢姆影展,並獲得曼漢姆影展評審團特別推薦獎。李啟源表示,當初受歐洲媒體採訪時,他們紛紛表示從這部電影他們看到非常亞洲的青春少女經驗,他們覺得十分有趣。但有些看過影片的台灣觀眾則認為這是非常歐洲的電影。

藝術風格強烈的《亂青春》將作商業映演,李啟源表示並不特別擔心,因為只要電影能觸動某些人的記憶,那便值得了。李啟源認為:「沒有一部電影是非看不可的,但如果你想感受『自己改變了,再也回不到原來的自己』,那麼就來看《亂青春》吧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andCompa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