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河豚》的細緻與幽微
2011.07.22 【放映週報 No.317/王玉燕】
※ 以下為部分文字節錄
《河豚》是您過去一年擔任政大駐校藝術家期間完成的作品,當初原訂計畫拍攝《沉默的愛》,後來為什麼轉而籌拍《河豚》?這個新的故事是怎麼發想出來的?
李啟源(以下簡稱李):我常會因為一些偶發的事件,而推翻原先的計劃,這裡又是一個例子。有天跟陸弈靜吃飯,不知道為什麼她突然提到有位認識的朋友,喜歡浮潛抓熱帶魚,然後上網拍賣,千里迢迢把魚送到賣家手裡,往往連車資都不夠。他一定很寶貝他的魚,我猜想。這次的買家長什麼樣子?嘴唇邊長顆痣嗎?身上有淡淡的檸檬香?指甲剪得很整齊,房間卻亂得令人想掉淚?......會嗎?在送魚的旅途中,他會想著這些事嗎?我這麼愈想,這個故事似乎就愈呼之欲出了。
河豚,特別是刺豚,台灣很常見,我在春夏時節去海邊勘景時往往會看到很多,憑肉眼就能看見一大群河豚在沿岸一帶浮游。釣客很怕河豚,因為難以處理,一旦釣起來就扔到旁邊,讓牠們曬死。河豚是一種很特別的魚類,味美,卻又劇毒,很像愛情,特別像是《河豚》這個愛情故事裡男女主角的關係。不管牠游水的笨拙樣子,長相,或是遇到刺激時全身的刺豎起來,河豚這種魚,充滿象徵意味。
您拍攝的題材不管聚焦於親情、愛情或友情,皆一種極度細緻、幽微的方式去試探人的內心感受及其衝突。您大學選讀政大心理系,是自小就對人性感到好奇嗎?心理系帶給您的訓練是什麼?
李:心理學對我最大的啟發就是,不要把每個人現在的樣子,視為理所當然。我對人的行為感到好奇,更精確的說,對刺激的反應,每個人是如此不同這件事,讓我深深著迷。
詳細內容請見 放映週報No.3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