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色歷經了一種自我演化的歷程,「變成」另一種樣子

31.河豚-潘之敏.吳慷仁.jpg2011.07.22 【放映週報 No.317/王玉燕】

※ 以下為部分文字節錄

在《河豚》片中,其實歷經了一個翻轉的過程,不論是從性到愛,或是片頭和片末的那兩場戲,透過男女主角走位所呈現出來的關係變化。更重要的,應該是角色歷經了一種自我演化的歷程,「變成」另一種樣子。一開始,小尊追問教練:「你是誰?」,片尾教練才恍然問小尊:「你叫什麼名字?」在這愛情故事背後,您有無更想追問的命題?

李:《河豚》裡面對話很少,大概是一般片子五分之一的對話量而已,很多時候是在於一個事件發生的時候,你對那個事件、那個情境的反應,男主角也好、女主角也好、甚至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,在那個過程中才會逐漸瞭解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。這部片對我來講,追尋愛的過程不只是追尋愛的過程,透過愛情,我們在追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,「我是誰?」

碰到不同情境,你有不同反應,慢慢也會瞭解你到底是誰。日常生活很多事情的累積,會慢慢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。因為人隨時都在改變,我覺得人沒有所謂固定的形象或不可扭轉的個性,而是視你碰到什麼樣的環境刺激。我寫劇本也是一樣,人物對我很重要,但我不是從故事或情節去鋪陳,而是先從情境開始想。

不管是《亂青春》或《河豚》,在情慾場面的調度、場景的建構、乃至角色的設定上,都帶有強烈風格,且能夠誘發觀眾產生各種遐想。在《河豚》中,懸吊著滿是斑斕洋裝的屋子、盲眼小金魚的存在、獨眼打鐵匠的一記目光,這些某種程度上其實都帶有一絲魔幻、詭譎的氣味,您是否有意在影片中加入一些超現實的元素?

李:為了達到心理的寫實,有些視覺上的曲折和拼貼是必要的。故事裡出現的所有人物,甚至是場景,其實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四周,只是太平常了,平常到你根本不覺察到它存在,可是當我把他們擺在一起,就不再是個別的總和而已,好像有什麼意思。對於這個,我自己也常常很納悶。

但我覺得唯有透過那樣的東西才有辦法帶你脫離、帶你進去電影裡面那個宇宙,那樣的語言、顏色、風的聲音、或是角色的穿著,整個搭起來才有辦法帶你進到一個不熟悉的世界,在那裡面會感到不安、好奇,開始想探索,那時候才會達到一種我希望傳達出來的比較心理寫實的東西。

詳細內容請見   放映週報No.31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andCompa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